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睡眠7.4小时,近半数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上受访者睡眠时长呈缩短趋势,睡眠质量自评呈下降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睡个好觉"成了很多人的心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睡眠质量买单。在供需两端的刺激下,各类"睡眠神器"、新兴服务层出不穷,睡眠经济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有机构预测,预计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睡眠经济"仍存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混乱监管不足等问题,从长远来看,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行业标准,促使其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睡眠黑科技"
北京商报记者在"睡吧-和失眠说再见"豆瓣小组看到,这个小组有7.2万余成员,他们中很多人深受失眠困扰,入睡困难、焦虑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很多成员选择"吃药""听音频"等方式缓解失眠问题。
再来看小红书,有关失眠、助眠的话题也颇具热度。以"网红"产品褪黑素为例,仅在小红书就有7万多条的笔记,还有针对不同品牌的测评等。
各种"睡眠黑科技"产品也不断出现在各个电商平台。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以"睡眠神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智能睡眠仪的综合排名超过了睡眠精油、助眠喷雾、助眠香薰和白噪音耳机等产品,在搜索榜单中包揽了前三位。
这些智能睡眠仪的价位在168元-4299元不等,价格相差悬殊。北京商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向商家咨询得知,这类产品工作原理基本类似,为"CES"(经颅微电流刺激技术),将特殊处理的微电流经耳垂传输至中枢神经,通过改善异常脑电波和与睡眠、情绪相关的神经质与激素,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大部分产品以夹在耳朵上使用为主,还有一些产品则需要握在手中使用;在试用天数上,短的为7-12天,长的可达30天。
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其中有一款售价4299元的睡眠仪工作原理与"CES"不同,据该店铺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的工作原理为脑波频率共振,利用物理共振原理将人们该有的睡眠频率植入晶片,再由电源释放出与脑电波产生共振,以此来促进睡眠。
"蛋糕"越做越大
近年来,睡眠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了44.42%;预计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000余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超半数企业成立时间为5年内。天猫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在淘宝平台"助眠"相关产品搜索量同比增加近500%,睡眠仪销量同比增长914%,褪黑素销量同比增长40%。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产业经济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睡眠经济的崛起和供需两端均存在需求有关。从需求端看,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呈上升趋势,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使越来越多的人精神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寻求外力来解决睡眠问题;从供给端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给了商家开拓新产品的条件,推动产品种类更为多元、运营模式更丰富。
除了各种类型的助眠产品之外,还催生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助眠服务,"哄睡师"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哄睡师包月套餐标价1.8万#的词条曾登上微博热搜。
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查询后,发现哄睡连麦服务的价格基本为10元/15分钟,服务内容有"心理疏导""晚安哄睡""倾诉树洞"等不同项目,消费者还可指定"哄睡师"的性别。有统计显示,我国有89.33%的网民听说过"哄睡师",其中有41.33%的网民对"哄睡师"较为了解。
市场仍待规范
助眠保健品和"助眠神器"琳琅满目,但有些产品的效果却"不太好说"。
以"网红"产品褪黑素为例,它真的可以解决失眠问题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副主任药师李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外源性补充褪黑素的作用主要还是改善入睡困难的问题,对于整体睡眠的改善,如夜间易醒、睡眠时间短等问题,补充褪黑素并没有太大作用,长期使用外源性褪黑素的安全性目前也尚未可知。
同时,"睡眠神器"相关产品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智能睡眠仪,虽然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价位却相差甚远。在使用效果方面也评价不一,从评价区的留言来看,有部分消费者认为在使用后并无显著疗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些"黑科技"产品的心理疗效大于实际疗效。
宋向清认为,当下的助眠产品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型产品并不多见;其次是市场混乱,监管不足,且并无明确的标准;最后是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存疑,缺乏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助眠类产品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一些声称具有治疗效果的产品,必须要合法、合规。"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说,"在产品的定价方面,应该以成本为基础,过分夸大其价值会产生市场风险。"
"睡眠经济与其他经济不同,应向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方向发力。"宋向清建议,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更多发展大健康产业,并将一些治疗服务转变为预防服务,同时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方式,针对不同失眠群体开发出更为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此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推动行业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改变市场目前的混乱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