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提出六个方面33项具体措施和安排。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措施》,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下半年打下良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投资 促消费”六项政策中,特别提到了增加家电等大宗消费,“鼓励家电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再被提及。

回收压力上升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参加该行动的企业有海尔智家、格力电器、TCL 、长虹、美的集团和海信营销,其目标回收量分别为600万台、512万台、441万台、85万台、40万台和18万台,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四大品类。

家电回收之所以被如此看重,因其具备重要的环保意义,随着国内居民电器保有量攀升,预计报废量也会随之提高,环境压力不容小觑。

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首批目录产品理论报废量约为2.08亿台,包括电视机6260万台、电冰箱4162.2万台、洗衣机3542.9万台、房间空调器4454.7万台、微型计算机2421.8万台。

根据全球电子废弃物统计伙伴(GESP)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电子垃圾总量为5360万吨,5年内增加21%,预计2030年增加至7400万吨,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变为1.2亿吨。面对如此巨量的电子垃圾,目前全球的回收率仅不足18%。

大型企业凸显优势

产业观察家康钊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一般家电之中含有大量电子垃圾,回收不利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并不合法合规的私自拆卸会带来更大的生态威胁。

GESP研究指出,全球电子废品中含有大量黄金、白银、铂铜等可重复利用的金属材料,更有电器废品包含稀土,而全球可回收电子废品的价值估计高达570亿美元。

正因如此,不少私拆废旧家电的组织闻风而动,纷纷来此“淘金”,但这些小作坊拿走利润的同时往往不能承担相应责任,将遗留下来的没有回收价值的废品简单地焚烧或填埋,从而造成大气污染、水土污染。

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也指出,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和补贴基金标准下降,我国私拆电器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行业内部分化更加严重,这也就要求大企业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家电回收领域中,大型企业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具备完善的渠道,为销售商品所搭建的物流、客户渠道,在回收时逆向回流,事半功倍。

长虹格润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公司依托长虹平台资源销售服务渠道开展废旧家电逆向回收,建立起废旧家电回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对接国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信息管理系统。

此外,大企业在废旧家电回收过程中,能提供更强的数字化能力,大大提升回收效率。例如长虹格润自主研发“典型城市再生资源线上线下耦合回收集成技术及系统”,并利用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手段,将销售门店和回收渠道进行数字融合,创建了“互联网+回收体系+物资回收平台+家电拆解中心”全产业链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长虹格润回收的电视机产品达65.17万台、空调产品数量15.91万台。其中通过回收公司方式回收电视机52.12万台、回收空调12.72万台;通过设立的办事处方式回收电视机13.05万台,回收空调3.19万台。

市场前景广阔

业内观点认为,大企业依托规模优势,能够打通上下游全链路,这是零散的个体收荒行为难以比拟的。如果链路不通,层层加码,各方利益均将受损。例如在个体收荒过程中,由于家电往往体积大、难保存,收荒者为低价快速转手,付给居民的价钱自然会被压低,由于分布零散,企业一方或是难以找到卖家,或是卖家资源有限,各企业为争资源加价回收,无形中抬升了成本。

专家认为,大企业如能整顿、重塑市场,对于居民而言也是利好,康钊坦言:“目前家电回收的难点乃是消费者对于各个家电的使用年限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不知何时应该回收,也舍不得回收。另外,家电体积太大,需要地方存储,小摊贩没有能力回收家电,导致家电回收网点太少,当有消费者想家电回收时却没人收。”

康钊表示,家电使用时间过长容易产生漏电问题,甚至引发火灾。目前消费者定期回收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实际上电器产品大多有明确的使用年限,而很多居民等到实在不能用了再淘汰,普及“以旧换新”理念仍需时间。

相关专家认为,本次《措施》再次督促家电回收,表明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并未松懈,健全家电回收处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家电等领域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同时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仍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罗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