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近日,青云科技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正式对外发布。在整个青云的云原生产品RoadMap中,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是一次重大的版本升级。

对此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青云科技KubeSphere云原生产品负责人于爽、KubeSphere容器平台产品经理张文浩,了解了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的新增功能和升级原因。青云也透露了KubeSphere企业版4.0版本的发布计划和重磅功能升级。

新增可观测中心等功能 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


(相关资料图)

据了解,KubeSphere服务企业客户将近5年时间,刚推出的时候就是纯开源的容器平台。企业版主要服务于企业客户,围绕着企业客户需求,提供一些商业化的服务和能力。今天,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强化了数字化运营能力,从原来聚焦在底层资源的运维能力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运营平台转型,来满足或者解决客户的痛点。

张文浩介绍到,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重点功能之一是全新的可观测中心,它面向的客户更多是想实现运维数据便捷化统计分析的企业,为企业的云原生转型降本增效“给结果”。可观测中心解决的问题是化零为整,把分散在各个集群的数据、零碎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自定义的范围配置指定汇总数据范围,解决数据分散问题。

KubeSphere企业版3.3可观测中心

新增功能二是集群监控增强,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的初衷是通过监控能够给客户一些有效的建议,而达到“矩阵式监控”的效果,提高集群资源利用率,满足客户“给建议”的场景。

对于开发者而言,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的本次升级聚焦“双引擎”,主要针对一些还不太适应云原生转型的客户,提供一些新的、额外的方案以供选择。

例如,在微服务方面新增了Spring Cloud,配置 Spring Cloud+Istio 双引擎。很多传统的用Java的客户,不适应云原生微服务治理的方式,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提供了容器化Spring Cloud的工具,可以通过让一些原本使用Java开发应用、微服务治理的客户进行无痛云原生转型。

在CI/CD持续部署方面,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拥抱了GitOps。CI方面,集成了GitOps工具,不再单纯提供UI,更多是融合了KubeSphere本身的多租户权限、统一多租户打通等相关方面能力,实现高度统一化处理。CD方面,提供了Jenkins+ArgoCD“双引擎”持续部署能力。

除了在运维和开发层面的加强,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在产品上不断深入打磨,优化功能体验。比如,在通知层面新增“飞书”作为通知接收渠道;支持租户级别配置默认的镜像仓库,无需手动查找;在存储方面,不断在权限管理上做深度打磨,新增“PVC自动扩容”功能,存储资源可以设置额度,达到额度后便会自动扩容,并新增了集群管理员功能。

与此同时,KubeSphere企业版3.3版本支持丰富的容器化数据库应用。于爽介绍称,在原来的3.2版本里KubeSphere提供了ClickHouse、MySQL以及PostgreSQL三款数据库。在3.3版本里,数据库的数量得到极大丰富,提供的九款主流的中间件和数据库。

在操作层面,它可以完成一键化部署,以及应用层面的可视化参数的配置。同时可以跟KubeSphere安装包一起打包一键交付。在业务管控层面,KubeSphere团队都在针对企业客户不同业务、不同客户群体以及不同业务的发展阶段,给客户提供灵活的定制化能力。

“KubeSphere经历了将近5年的迭代,已经积累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金公司、易方达、国家电网等100+优秀客户,帮助客户实现云原生落地。我们真正希望,能够陪伴企业走好云原生的每一步。”于爽表示。

KubeSphere企业版4.0版本发布规划

当问及青云是凭借什么制定KubeSphere的发展规划节奏和发展愿景的,张文浩表示,一是基于客户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二是什么样的技术栈适合客户场景,三是如何让场景和客户需求能够落地。

“KubeSphere的定位从一开始是一个一站式云原生解决方案,我们集成了各种最佳的云原生模块实践,形成一整套简单易用UI一体化的容器平台。到现在我们会更多地倾向于融入客户的业务当中,因为我们不是想单纯的做一个容器管理平台,一个工具的集合集,我们未来的愿景不是这样。”张文浩表示

“青云最终的愿景除了打造千人千面云原生平台,还要深度结合客户的业务,不仅仅是单纯的云原生基础设施管理,我们还从这个角度往外溢出到客户的数字化运营或者特异性业务运营,我们要更深度地融合客户的业务,这是KubeSphere这个平台的愿景。”张文浩接着说到。

在同类的产品中,KubeSphere优势是,相较于国外企业的高图形化操作能力,以及相较于国内云大厂商的如高技术栈集成、高度图形化等方面以及与客户业务深度融合的能力。

张文浩解释到,国外的年轻人比较喜欢页面化的操作,拖拖拽拽就可以完成基础设施的管理。但真正有采购决策权的,往往是阅历比较资深的,对图形化操作的东西接受比较慢,所以导致国外有一部分市场没有从这种高度图形化,简单操作去处理。可以看到国外没有像KubeSphere这种风格的产品,但是我相信这些高度图形化的操作绝对是未来的趋势。

对比国内的云计算大厂,他们也有自己的容器管理平台,他们的产品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更注重和自身云平台的融合能力,比如高性能弹性等。他们不会说在KubeSphere注重的方向,比如高技术栈集成、高度图形化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而且他们作为比较大的厂商,出于人力成本等考虑,也很难去做太多和客户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

于爽解释到,作为一个通用型的平台产品,不可能永远迎合少部分客户的需求,以前的方式就是在里面做平衡,总会牺牲一部分客户的需求或者利益,但是我们希望通过青云的技术能力的积累,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我们迭代出KubeSphere企业版4.0版本,支持可插拔,产品内核是KubeSphereLuBan架构,实现平台的模块化和最大程度的可插拔。预计12月底,将会率先发布KubeSphere LuBan Alpha 版。”于爽对记者透露新产品的预计发布时间和重大升级。

于爽还表示,在KubeSphere里,我们之前提供了应用中心,很多青云的组件以及合作伙伴的组件都放在应用中心里,不管是技术模式还是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刚提到的问题,但是它带来的体验是割裂的。比如,我想把“人员管理”的一个第三方组件放在KubeSphere应用中心里,部署完“人员管理”组件后,客户还要跳出KubeSphere,这个体验以及各种能力跟KubeSphere是割裂的。

LuBan提供的是一种热插拔的插件式微内核架构。任何的组件后端API可以动态嵌入到KubeSphere里,任何第三方组件前端也可以动态嵌入到我们的前端。同时,在LuBan之上,KubeSphere企业版4.0版本还将打造一个插件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满足各种场景和需求的企业级插件。这样的话,用户不需要等KubeSphere任何一个版本的迭代,他自己就可以迭代插件,真正实现了一个有真实价值的云原生操作系统。

“你在插件中心里面选择部署,KubeSphere LuBan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不需要等待KubeSphere底座整体的改造,我们可以灵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就是LuBan最大的价值。”于爽最后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