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3月15日是特殊的一天,虽然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但国人也总喜欢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晚会的播出。

自1991年起,每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与中国消费者协会都联合举办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即“3·15晚会”,晚会旨在曝光热点事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业逐步融入人民的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ICT产业的市场秩序和法律法规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回顾“3·15晚会”中曝光的问题,不难看出信息通信业的发展轨迹。

1994年,晚会专题曝光围绕商业和电信行业电话服务展开。

2012年,晚会重点关注违反商业道德、有违市场良知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例,曝光了中国电信的垃圾短信运营、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2013年,晚会上曝光了苹果在华售后政策存歧视。

2014年,晚会曝光了尼康等一批国际国内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

2015年晚会现场演示了黑客如何利用虚假WiFi盗取晚会现场观众手机系统、品牌型号、自拍照片、邮箱帐号密码等各类隐私数据。

2016年,晚会先后报道了网络订餐、二手车网络交易、手机应用软件、定制式义齿、网络信用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2018年,晚会就共享单车“酷骑”押金无法退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报道。

2022年,据悉“3·15晚会”以“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还将创新建立“3·15产品安全实验室”和“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征集消费者投诉,对投诉样本进行归纳整理和调查分析,通过实验室定期发布“信息安全指数”,促进行业进步。

今年3月15日,不知“3·15晚会”还将点名哪些信息通信业乱象?

提到“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不难联想到大数据杀熟、社交APP虚假种草、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6个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其中,大多数样本是因为打折或优惠力度不同导致最后成交价格不同,但个别在线旅游和外卖平台的体验样本显示,新老用户同时购买相同商品(服务)的标价不同,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手机APP近来是相关部门整治的重点。“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前夕,为巩固治理成效,营造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环境,工信部也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回头看”,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前期用户反映问题较多的内存清理类、手机优化类APP进行重点检测,并对去年发现问题的APP进行抽测,共发现14款APP仍然存在问题,包括了360手机卫士、安兔兔评测、百合婚恋、亚朵等14款App。

此外,杜绝手机预装App这一消费者反应的问题也多次被工信部点名。工信部要求手机不得预装包括但不仅限于新机上预装的应用服务,还有操作系统中的额外项目。

以上这些相关话题不知能否被“3·15晚会”点名,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变革。

附:《3·15晚会》历年主题

1991年-1996年

未公布

1997年

世纪的力量

1998年

为了农村消费者

1999年

在法治阳光下安全健康地消费

2000年

我们共同的事业

2001年

生命·安全

2002年

共筑诚信 我们在行动

2003年

净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

2004年

健康秩序 健康生活

2005年

健康 维权

2006年

我们的心愿

2007年

责任 和谐

2008年

3·15的力量

2009年

3·15有你更有力量

2010年

新规则、新动力

2011年

护航新消费

2012年

共筑诚信 有你有我

2013年

我的权益我做主

2014年

让消费更有尊严

2015年

消费在阳光下

2016年

共筑消费新生态

2017年

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

2018年

共建秩序 共享品质

2019年

共治共享、放心消费

2020年

凝聚力量、共筑美好

2021年

提振消费、从心开始

2022年

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