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金银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通知印发已一个多月,但记者发现,部分电商平台上,金箔仍然以“擦边球”的形式在销售。有的店铺商品标签上打着“装饰”“美容”等旗号,但在产品应用里却展示大量金箔食物的照片,对消费者造成极大的误导。(3月9日《成都日报》)

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金银箔粉,并不少见,黄金饭、金箔酒、黄金粽子、金箔月饼、金箔糖果、金箔糕点等等。食品点缀上金银箔粉尤其是金箔金粉后,往往“身价”倍增。比如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一款平时售价5元的冰淇淋配上几片金箔后就卖到58元,一块覆盖薄薄一层金箔的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到12万元,还有金箔冰淇淋售价高达14万元,被称为“冰淇淋中的兰博基尼”。可见,食品企业违法添加金银箔粉,是为追求食品的奢华“颜值”,给消费者以“视觉震撼”,以攫取高额利润。

部分消费者追捧这类食品,目的在于炫耀身份高贵、饮食有“品位”;或为满足猎奇心理,盲目跟风;而更多人是为“延年益寿”——由于“食金”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其“保健功能”便以讹传讹地传至当今,有人认为“金箔可以除邪杀毒、解热驱烦、安魂定魄、养心和血”;一些商家向来“不走寻常路”,喜欢搞怪营销,喜欢迎合奢靡风气,不管金银箔粉的所谓“保健功能”在科学上并没有根据,就大力宣传“金银箔粉具有保健功能和治疗功效”,进一步误导了部分消费者。

实际上,早有专家科普,从营养学角度看,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并不包含金和银,金和银作为重金属元素,稳定性高,在人体内不受胃液影响,不会被消化,也不会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起不到保健或治疗作用,食用后,它们在体内不会堆积,会原封不动地离开人体。如果食用的金银过大或是掺有其他有毒物质,有可能导致金银中毒,造成危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更严重者将导致呼吸困难、脏器损伤等,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坚决遏制“食金之风”。

为此,相关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虚假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网络交易监管,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严禁平台内经营者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加强对“含金银箔粉食品”“可食用金银箔粉”的网络交易监测,依法采取下架等处置措施;严厉查处以食品添加金银箔粉为噱头宣扬拜金主义等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广告宣传行为;严格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不得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已经进口的立即停止销售。这些都大有必要。

相关通知还要求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这其实比在生产销售环节加强打击与监管更紧迫,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因此,要让消费者普遍知道,金银箔粉既非食品生产原料,也非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对这类食品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可食用黄金”等虚假宣传所忽悠,“食金”相当于“花钱买面子”,有可能变成“花钱买罪受”,既浪费又愚昧。当我们的生活充满奢靡享乐、拜金主义,也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作者 何勇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