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通过了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科创板AI第一股花落格灵深瞳,这一消息在AI行业中引起了不小的瞩目。与其他AI公司相比,格灵深瞳是最晚被上交所受理的企业,却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就顺利通过,短短两个月后又拿到了证监会的批文,如此速度恰是格灵深瞳实力的最好体现。
2013年,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和算法技术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其创始人赵勇就曾在谷歌总部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并参与了备受关注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早期研发,具有丰富的行业研发经验,他深知核心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格灵深瞳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将核心技术实力、科研能力作为企业的灵魂,并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格灵深瞳由创始人赵勇领衔的核心技术团队,涵盖了算法、智能应用、产品设计、硬件开发等多个领域。此外,经过多年发展,格灵深瞳也拥有了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研发队伍,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为153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54.64%。
2018年至2020年,格灵深瞳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合计28,308.78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37%,而最近三年核心技术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66%、95.76%、97.98%。截至2021年6月30日,格灵深瞳及其子公司共获得29项国内专利授权。格灵深瞳所打造的深瞳大脑已经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利器,基于深瞳大脑,目前格灵深瞳已经聚焦形成了五大技术方向,这也成就了格灵深瞳的发展,为自己铸造了坚实的市场竞争力堡垒。
虽然AI概念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大家了解,但是真正快速发展的阶段却是近几年,商业化落地难仍然是AI企业共同的痛点,而亏损依然是AI企业逃不开的话题,这并非一家之桎梏,而是行业的难题。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超过90%的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超九成的AI企业链也处于亏损当中,如何破局重生整个行业的难题。
2013年成立至今,依靠科学技术走到现在的格灵深瞳,历经多年磨难才在多个商业领域扎根落地,打破AI企业难以盈利的难题。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196.35万元、7,121.07万元、24,271.56万元和7,218.80万元,最近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16.12%,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持续高营收增速的同时,格灵深瞳也保持着高毛利率,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毛利率分别为62.60%、53.13%、61.57%和72.37%。
格灵深瞳的盈利能力与它自身的实力以及战略布局息息相关,目前,格灵深瞳不仅仅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等成熟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还同时针对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新应用领域开发出适应场景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布局领先同行业公司。其中,格灵深瞳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也成为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21年,格灵深瞳预计营业收入约为2.7亿-3.1亿,预计同比增长11.24%-27.72%,其中收入的增长主要就来自智慧金融领域。在体育健康与轨交运维领域的布局,未来有望成为支撑格灵深瞳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分析经济走向不难看出,高质量经济将是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的绝对走向,而AI毋容置疑是开启这个临界点的最佳钥匙。
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AI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AI的商业模式虽然尚未形成定局,但是类似灵深瞳这样的企业一直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并在不断改善盈利状态。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最大涨幅便超过20%,这为中国的AI独角兽们上市取得了开门红,行业内纷纷猜测,2022年会不会成为国内AI企业的上市“大年”。
而格灵深瞳在过会后仅仅不到2个月就拿到批文,这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公司核心技术以及盈利能力的认可。未来,随着公司发行工作的推进,格灵深瞳也将成为科创板AI第一股。
格灵深瞳成功拿下“科创板AI第一股”的这一举动,足以说明格灵深瞳的实力不容小觑。而格灵深瞳也明确表明:在未来,格灵深瞳将会一直专心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争取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更加高效、易用、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产品。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