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双碳”目标下,各个行业尤其是能耗大户开始寻找新的降耗增效之路。建筑作为仅次于工业、交通的第三位耗能领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战场。

从市场发展看,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537.5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215.98亿元。其中改造市场规模占比为35.18%,新建市场规模占比为64.82%,规模巨大。

从政策角度看,2021年10月13日,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国家强制性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其主体思想,一是节能,将碳排放的计算作为新建筑建设中的强制要求;二是全国城镇的绿色建筑评比覆盖率达到70%。这个强制标准会在2022年4月1日生效。

“国家对于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在政策上提供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也选择了双碳建筑作为快速切入领域。”近日,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青云选择进入智慧建筑领域的初衷和布局。

挑战中,青云布局智慧建筑的初衷

胡加友现场指出,智慧建筑实现碳减排、碳达峰,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数据分散。建筑系统复杂,包括能源应用、弱电智能化、强电等十几个子系统,但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一,无法支撑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分解实施。

二是节能建筑不节能。常规建筑节能设计以节能措施的应用为导向,忽略了能耗目标,没有将节能与预定减排目标关联,缺乏定量化、具体的数据指标。

三是高用能不等于舒适性。很多高用能建筑盲目追求室内环境“高标准”“高服务”,比如五星级写字楼、宾馆等,为了让客户感觉到舒适,会提供冷源、热源以及其他的用能等,但这些高用能和舒适性并不是完全划等号。青云期待把这一块作为重点突破领域。

四是节能与发展的矛盾。2050年碳排放总量不超过35亿吨,仅为目前的1/3。如何在30年左右,在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既实现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又使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仅为目前的1/3。基于这个矛盾,青云希望通过技术化手段,既能实现发展,又能够做到节能减排的突破。

青云在建筑领域的定位清晰,主要在后期的运营阶段。在胡加友看来,建筑期间的能耗,属于强需求,不具备量化减排的条件。相比之下,后续运营阶段的直接用能,间接排放总量要高于建筑阶段,需要建筑主通过运营手段实现排放控制。

“将实施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提高建筑能效转向降低实际能耗为目标,同时关注用户体验”,胡加友说到,正是以这些结果导向为设计理念,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三个技术点来实现建筑运营管理的节能减排。

信息化,就是对于用能较为复杂的建筑行业,建立可溯源的能源监管信息化体系,强化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能源管理信息服务。

数据化,则是用数据说话,是未来建筑实施用能总量控制的前提条件,从建筑到城市,通过不同尺度的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应用服务逐渐完善和丰富,实现建筑负荷预测、用能系统调试、优化运行、建筑用能监测、数据挖掘分析等。

智能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应用,以尽可能低的能源消耗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满足人对建筑内环境舒适性的需要。

基于以上思考,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以“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架构设计为基础,通过青云边缘计算平台连接建筑中所有可控的用电设备,利用物联网平台能力,打通照明、暖通、通信等各个独立系统,实现建筑全域数据互联互通、自由流转、分析处理。在完成数据的统一、规范化使用后,再通过各类PaaS 组件和引入智慧节能思维,对上层应用进行控制,并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空调精密控制、智能照明组合策略和精密控制等,实现建筑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人离开后灯、空调等用电设备自动关闭,进而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此外,青云还打造了双碳智慧建筑应用市场。胡加友表示,整个建筑系统实现智慧化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通过应用市场,可以在前期率先向客户交付阶段性成果。随着后续管理思维和技术应用思维的越级式发展,所有设备也会呈现数据化,应用市场就可以更好地支持最新的交付成果,从而实现节能的效率,从现在的5%、10%,提升到20%,甚至30%。

竞争中,青云智慧建筑的“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切入一个传统的行业领域,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厂商如果不能带来新的根本性的提升,更是难引起企业的兴趣。

胡加友说到,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基础开发中间件平台,区别于其他厂商的行业应用平台,在技术架构上优势很明显。

第一,接入更开放,更低成本。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基于青云物联网平台做的,物联网平台在设备子系统接入能力和开放性上远超传统智慧建筑系统(IBMS),其提供的跨平台、多语言特性、SDK、开发框架功能,可以更好地接入第三方参与开发的设备子系统驱动,并支持一键适配。

相比之下,后者产品封闭只由厂商对接开发,项目交付瓶颈大,对接开发人员要求高,会导致平台软件过于重要,软件的厂家难以替换,长期以来给其他厂家进入造成高门槛,最终形成行业垄断,在使用和维护上都会给管理人员造成负担。

第二,应用扩展化、模块化。传统IBMS应用功能是模板化、标准化的,比如模式管理、报警联动、实时监测等,但是无法模块化解耦。任何功能的定制和修改,都需要厂家在整体应用代码上针对性修改和调整,周期长、成本高,对产品研发人员依赖大。

基于青云物联网平台的IBMS应用都是独立的“APP”,可以单独开发、维护和升级,并且可以提供开放的SDK,让应用开发可以由第三方完成。这也是目前所有传统IBMS都不具备的。

第三,对3D数字孪生等技术具备天然亲和力。目前楼宇用户对数字孪生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IBMS是典型的后台管理系统风格,使用对象是物业管理人员,部分系统结合2D/2.5D元素,需要专业可视化公司定制开发,产品不自带该能力。青云物联网平台有SDK接口,可无缝升级到数字孪生风格。

除上述技术上的提升外,青云科技已与信通院、华润科技、施耐德、江森自控、美的空调、赛迪联合实验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建筑减碳的切实落地,大大提升在智慧建筑领域的影响力。

目前,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已应用于综合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智慧建筑可视化、智慧建筑运营中台等多个应用场景。

江苏某政府办公楼通过建设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系统,构建碳核查体系,降低楼宇整体能耗以及碳排放量;通过智慧建筑运营系统解决楼宇空调系统冷热不均和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提升楼宇用户体验、办公效率、空间利用率、服务水平以及运行维护效率,最终实现能源账单降低15%、运营效率提升10%、能效提升30%。河北某校园借助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碳排放量降低10%,用电量降低15%。

商业逻辑大抵如此。从政策分析到市场观察,从行业前景到行业挑战,从行业机遇到战略定位,再到打造自己的优势和行业壁垒、资本市场的认可,最后是产品的推出落地和市场反馈,青云给我们的印象是,在双碳智慧建筑的路上,他们已经在快速奔跑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