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成果“国和一号”产业链,今年将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这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昨天(28日)在沪举办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第二届会员大会暨党建联盟成立大会”了解到的最新动向。
“国和一号”是我国最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由上海核工院牵头研发设计,并承担全厂建设总承包任务,当前已实现自主可控,可规模化建设。自2008年启动开发以来,“国和一号”历时十几年科研攻关,期间涉及600余家单位、3.1万余名技术人员,可以说是集中了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和产业创新之大成。
国家电投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洪早介绍,由“国和一号”带动形成的先进非能动核电产业链,正以新型号、新技术持续策源,促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2月底,“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在上海成立,推动建立我国完整的、先进的、经济的、自主可控的核电产业链。
短短一年时间,联盟会员从成立之初的17家增加到了现在的59家。不过,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之中。“建立联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科学做法。”浙江三方控制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永良说,核电技术门槛很高,作为供应商首先要提高对产业链和关键零部件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海核工院派出的120多个调研小组,深入“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和三门、海阳项目合格供应商的制造工厂一线,对“国和”系列电厂全厂设备进行调研摸排,统一了对“国和”系列工程设备国产化的认识,明确了设备国产化的工作范围。
“自从加入联盟,与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企业相互交流,受益匪浅。”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国感受很深,在经过联盟专家助力之后,企业修正了部分产品的改进方向,促进研发产品落地与实际应用。如,共同研制的1E级磁浮子液位计,攻克一体化管体加工方案和350℃高温、17.2兆帕高压变密度感测元件技术难题。最终历经所有的鉴定试验,完成了从原理样机到工程产品供货。
“总的来说,‘国和一号’产业链技术、产品、产业迭代升级发展大循环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上海核工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国家电投核能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颜岩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非能动余热排出阀、1E级磁浮子液位计等11项国和系列整机设备国产化攻关,2023年将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能力。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国产化攻关按计划推进。
同时,大型非能动核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持续优化提升,一体化供热堆、多功能同位素生产堆等新型号、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全面推进;三门、海阳、廉江6台CAP1000机组核准建设,在运在建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达到12台,实现批量化建设;国产化应用带动技术和产品持续升级成效显著,新增12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地方“链主”等,央地协同推进非能动核电产业链大基地、集群化发展。
通过重大专项实施、产业链上下游15年协同攻关,“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各参建单位获专利、科技成果、软件著作权等方面奖项已达4380项。
作者: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