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2年开启于冬奥会的欢快气氛中,但冬奥会结束后,全球便迎来俄乌冲突黑天鹅,原本已经处于回落区间的原材料价格再度飙升,欧美地区的通胀水平进一步拉高,美联储紧接着启动加息,将全球经济拖入泥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国内,随着新冠肺炎毒株向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进化,上海率先失守,经历了接近三个月的停摆,而凭一己之力拉升平均薪酬的互联网行业也掉头向下,互联网打工人迎来了第一波裁员潮。裁员潮叠加疫情风控,人们的忧患意识觉醒,开始自发减少消费支出,并进行自主储蓄。理性消费成为了今年消费层面的年度关键词。
理性消费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在“稳经济”预期下,政府推出了不少刺激政策,其中房地产、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占据重要地位,是今年的主要刺激对象,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推出“消费券”以支持家电汽车消费。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房地产消费,全国各地房地产政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绑。
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今年的消费复苏情况并不乐观。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2022年居民消费和2020年几乎差不多,这很不容易,但也比去年水平跌了2万亿。据了解,2021年全国GDP为114.37万亿,在消费层面跌了2万亿,意味着减少了相当于全年GDP的1.75%。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社会消费不振,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场景不佳以及个人收入增长预期受影响两方面原因。尽管到年末,全国防疫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但年内遭遇静默、核酸和居家隔离等情况,对线上线下消费造成了打压,线下店铺难以经营,同时物流也因疫情原因流通不畅。
今年商店营业、工厂复工遭遇难题,停产、降薪、裁员等问题成为家常便饭,以至于影响到了居民收入,房贷、车贷压力在收入受影响的情况下也进一步压缩了居民消费支出,加之物价上涨也压制了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体消费不振。居民消费转向谨慎,居民储蓄意愿增加。
央行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上,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1%,比上个季度减少0.3%。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中国居民存款金额增长了14万亿元人民币。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下降6.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8490亿元,下降0.2%。
消费升级
尽管消费者倾向于储蓄,消费更加谨慎,但并不代表消费者不再愿意消费。实际上当前理性消费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并行,改变的是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理念。所谓理性消费是指消费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且拒绝“消费主义”。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加精明了。
具体表现为,在囤货需求的大背景下,包装食品的需求提升了。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包装食品量价齐升,销量增长4.6%,平均售价增长2.6%,推动销售额增长7.4%。又例如,疫情刺激家庭护理品类需求激增,销量和平均售价分别取得5.4%和0.6%的增长,推动销售额增长6%。
而对消费拉动相对较强的化妆品消费者出现了下滑,2022年,彩妆的销售额就暴跌16%,到了2022年,加码促销和追求性价比消费趋势等因素,让彩妆品类平均售价在第三季度下跌6%。
家电层面,精致、细分、高端、个性的追求在小家电市场尽情释放,以全自动咖啡机为例,2022年其市场销售额约6.76亿元,同比提升14.6%;再如4000元以上扫地机器人,2022年市场销售规模约47.82亿元,同比提升一倍有余,而带有自动上下水的扫拖一体机器人,其市场占比更是从去年不足5000万元跃升至今年的13.15亿元。高端品质型消费正在成为家电市场成长、贡献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围绕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