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2022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批复,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同时,规划在和林格尔、中卫、庆阳、天府、重庆、贵安、韶关、芜湖、张家口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10个区域布局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自此,“东数西算”正式启动。

目前业界对“东数西算”政策的解读,很多都是从绿色低碳等角度出发,认为数据中心通过地理位置迁移解除了高耗能的限制之后,必然迎来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深度参与其中的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服务器相关厂商、互联网厂商,均将受到政策利好而拉动一波业绩。笔者不反对这样的观点,但也想提醒业界,在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下,还是要警惕风险,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数据中心产业的繁荣不仅是靠量

图1、图2来自于“2021数据中心标准峰会”上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从图1可以看出,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我国数据中心的机柜数量已经开始大幅增长;但从图2看,全国数据中心平均机柜上架率只有50.1%,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华中地区均在40%左右,高的地区主要是华北、华东和华南(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上架率也只有不到70%。

图1 全国数据中心机柜年度总量

图2 全国各区域数据中心平均机柜上架率

这些数据隐含着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即在中西部地区,数据中心机柜是相对过剩的,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落地实施,中西部的地区算力将得到快速提升,那么是否会出现数据中心的机柜上架率进一步下降的态势?如果出现此类问题,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如何实现,这对于全行业来说是否真的有利?

当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会停止,加上国家将进一步引导现有计算需求向中西部迁移,西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需求量还是会得到较大提升的,不会出现“大量建设、大量闲置”的现象。但具体到每一个地域、每一家运营单位,情况可能会有较大差异。这其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数据中心运营的基本逻辑和关键致胜要素,即数据中心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对客户而言,选择哪家或者哪几家数据中心的提供商,主要因素除了价格这一核心要素之外,还包括地理位置、网络连接、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几个方面。下面仅就网络连接这一电信运营商比较擅长的方面进行阐述。

根据2021年5月《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网络时延原则上在20毫秒以内;车联网、联网无人机、智慧电力、智能工厂、智能安防等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需求,时延原则上在10毫秒以内。已知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从上海到成都的距离大约是2000千米,光的传输需要6.7毫秒,但网络传输涉及很多环节,所需时间肯定大于6.7毫秒,这意味着将东部实时性业务需求放到西部,仅从网络时延角度来看就是不现实的。

正因为如此,针对此次“东数西算”工程,国家也明确了八大枢纽的不同算力需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主要负责有低时延要求的数据处理;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西部节点将负责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这对数据中心发展是很好的规范和指引,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挑战,最直接的就是东西部节点的区隔定位与协同发展问题。西部节点可能不甘于只承接低时延算力需求,通过骨干网络升级等大量投资,实现时延可比的算力服务,或者是提供更高性价比的算力服务,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与客户抢夺。良性竞争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东西部抢夺比较激烈,可能会影响全行业数据中心的盈利能力,最终制约数据中心产业的健康发展。

正因如此,对于“东数西算”,业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东部数据中心需求向西部的物理迁移,而是西部数据中心在与东部数据中心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实现良性的协同发展:东部数据中心仍然要发展,但更多的是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发展,西部是在接应东部不合理的结构迁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西部发展可以加快,但关键是看这种需求的迁移速度,如果单纯追求量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西部产能的进一步过剩,这是政府以及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

运营商需加快转型步伐

数据中心产业的蓬勃发展,关键在于运营商实现从数据基础设施提供者到数字化转型核心赋能者的转变。

如上所述,“东数西算”必然带来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但数据中心行业要想抓牢这一机遇,一是靠建设;二是要规范运营,包括地域协同、行业协同等,实现数据中心全行业的有序建设和有序运营,避免无序价格战、挖墙脚等现象的出现。

与运营商在基础业务上被“管道化”类似,在数据中心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运营商更多地承担了基础设施的角色,为客户提供机架和电源,客户在上面“跑”什么应用,基本上不参与。随着运营商逐步转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其一直在探索为数据中心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包括安全防护、负载均衡等,但目前转型的成效还不够显著。

“东数西算”的大趋势下,电信运营商必然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电信运营商是否还能做得更多?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首先要做好从数据基础设施提供者到数字化转型核心赋能者的转变。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数字经济具有两大底座:一是数据中心,二是网络。可以说电信运营商的“存储+网络”发挥了极大的外部效应,尽管在数字经济中占比很低,但绝对是功不可没。然而运营商不能只看外部效应,是否在这一领域继续做大做强?

笔者认为,“东数西算”绝不仅是“把客户的服务器从东边搬到西边”这么简单,未来客户的存储资源分布将更加分散,实时业务以东部数据中心为主,非实时业务以西部数据中心为主,这意味着客户也许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开展资源调度与协同服务。从这方面看,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在电信运营商纷纷提出“云改数转”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深度参与客户的数字资源调度和协同优化工程,电信运营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客户流量规律、洞察客户流量趋势,为客户提供存储和网络匹配优化建议的咨询服务,将为客户提供的数据中心服务从存储为主转向提供解决方案。当然这种转型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而且也不会仅由电信运营商自身完成,还需要与相应的产业合作伙伴协同创新。这种转型是必须而且十分值得的,“东数西算”“双千兆”(5G+千兆网络)不是最终的目标,但可以说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最核心的战略。希望电信运营商能够抓住机遇,认真定位,不要只看到“东数西算”带来的机房建设红利,要从更高的层次深刻理解这一政策,在我国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期真正抓住机遇,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赋能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