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抗体研究中又出新成果。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联合团队,对新冠病毒原始株进行分离实验,发现新冠病毒原始株感染形成的免疫印迹具备对抗新冠病毒突变逃逸的潜力。分离获得的广谱高效中和抗体是新一代抗体药物的优质候选,为新冠疫苗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BF.7、BA.5.2等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仍在我国流行,冲击着原始株病毒感染者和疫苗接种者体内建立的免疫屏障。奥密克戎及其子代病毒是突变株的典型代表,其表面刺突蛋白高度突变,使其具有较强的逃逸抗体识别能力。这些突变株对抗体中和能力有哪些影响?人体内是否存在对突变株保持广谱高效中和能力的抗体?这些问题对优化疫苗和免疫策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

对此,清华教授张林琦团队从9名新冠原始株病毒感染康复者体内分离到近500株抗体,从中挑选了40株抗体进行广谱中和能力评估。其中,13株抗体能够保持对贝塔和德尔塔等重要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但随着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出现,其中6株抗体失去了中和能力。“仍然有7株抗体能够中和所有的突变株,这说明新冠病毒原始株感染形成的免疫印迹确实具备对抗新冠病毒突变逃逸的潜力。”张林琦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一些抗体对当前我国流行的BF.7、BA.5.2和国际上流行的BQ.1、XBB等突变株均保持高效中和能力。

分离获得的广谱高效中和抗体是新一代抗体药物的优质候选,为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如何从原始株形成的免疫印迹中特异性诱导这些高效广谱中和抗体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方向。该成果已于近日以“新冠病毒原始株感染能够诱导针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广谱中和抗体”为题在线发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