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钟莞 报道
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粉丝”到同事,从一个普通实验员到课题的主持人……
【资料图】
10年来,韶也始终把科研方向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做实“藏粮于技”。2022年,韶也入选湖湘青年英才,其所在团队研究的新水稻品种“莲两优1号”和“韶香100”双双完成成果转化,其中“莲两优1号”入选2022年湖南省科技“十大新闻”,写入2023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在全省推广120万亩。
韶也正在做实验。
萌芽
韶也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缺少父母陪伴的他,从小喜欢亲近大自然,对植物有天然的亲切感。
经历过艰苦年代的爷爷奶奶常对他说:“袁隆平太伟大了,他解决了我们吃不饱饭的问题。”就这样,袁隆平这个名字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韶也的心里。
上大学填报志愿时,韶也父亲希望他填报当时火热的机械专业,而韶也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生物科学。2010年11月,大学毕业的韶也进入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实验员。“记得第一次在大会上见到袁老师,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韶也笑着说。
刚进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做实验员的韶也,每天和各种实验仪器打交道。在这期间,他开始参与团队的研究课题,一边学习实验技能,一边了解水稻生产。
在学习和实践中,韶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立志要在选育新水稻品种的事业中干出一番业绩。
韶也(左一)和团队老师一起分析实验结果。
蝶变
一晃10年过去,韶也成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34岁的这一年,韶也在湖南省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座谈会上,介绍了“莲两优1号”与“韶香100”的科研过程。
然而,在选育更优质水稻的大路上,充满了艰辛与曲折。韶也闯的第一道关是改进现有诱变育种技术,首先要跨越的就是高效创制变异和目标变异定向筛选技术两座大山。
为了高效创制变异,韶也先期尝试了化学试剂浸泡诱变,γ射线、电子束等辐照诱变,以及航天搭载诱变等各类手段,筛选了30多万粒种子都未成功。
“每尝试一种方法,都是信心满满地开始,灰头土脸地结束,几轮折腾下来,确实有点灰心了。”韶也说那是他最沮丧的一段时间。
后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反复实验验证,团队发现了重离子辐照诱变这种手段的可能性。国内只有一个实验室具备条件,能分给团队的诱变时间非常稀少。2020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帮助下,团队申请到充足的重离子束流,完成了近10万粒种子的辐照处理。
获得了充足的重离子辐照种子后,面临的第二关就是如何完成定向筛选。
“当时肿瘤无创诊断中的最新技术——液体活检,能够检测到血液中千分之一的低频嵌合突变。通过对这一技术的改良,可以应用到水稻M1代突变材料的筛选中。”韶也说。
确定筛选方法后,这近10万粒种子播撒到试验田间,成功长出了7万多株水稻。长沙的8月刚好是最热的时候,韶也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6点,除了吃饭都在试验田里。白天取了叶子做好标记,晚上分装、编号……豆大的汗珠、闷热难耐的体验伴随那段时光的记忆。为了在水稻生育周期完成筛选工作,韶也没有周末与假期。
然而,大量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后,7万多株水稻的试验田里,只鉴定出1株目标基因突变水稻。心有不甘的韶也又重新取样了2万株样本。功不唐捐,就是在重新取样的这一批样本中间,韶也获得了“莲两优1号”的父本。
最终,韶也在课题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该技术创制了“莲两优1号”和“韶香100”,这也是世界首次在M1代进行目标突变筛选并获得成功。
这一项首创研究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靶向鉴定理化诱变植株M1代突变及获取突变体的方法”获得授权。该项技术也获评“2020年中国核农学十大进展”,同年10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是农作物诱变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莲两优1号”与“韶香100”在湖南40多个点试验示范3600多亩,表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中国人的饭碗安全。韶也表示将把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传承弘扬下去,把根扎在试验田里,把心用在科技创新上,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