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日前运用野外监测数据、70万个亚米-米级目视解译样点、3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等研发了大尺度遥感自动提取高山树线方法,全景展现了绵延24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树线分布,为我国高海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汪涛等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在线发表。
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全景图。(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图)
高山树线作为树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界限,被认为是高海拔地区气候变暖的指示器。喜马拉雅山脉拥有全球最高海拔树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树线平均海拔高度为3633米,东部地区树线高度比西部高800米左右;喜马拉雅东部地区大部分树线位置与生长季年均温为6.4摄氏度的全球树线等温线大体重合,而中西部地区近93%的树线分布在此等温线以下。
“研究提出,干旱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喜马拉雅树线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驱动机制。”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后王晓昳介绍,这一研究结果为准确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喜马拉雅树线的异步性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说,为高山树线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范式。
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喜马拉雅东部地区树线预计爬升140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树线变化相对较小,预计分别爬升45米和6米;东部树线爬升将导致高寒特有物种自然生境压缩20%至70%,会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种丧失风险。
汪涛表示,建议优化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将高山特有物种纳入优先保护范围,建立生态廊道以预防高海拔生物多样性丧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