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讲授“天宫课堂”第二课。

课堂上,在王亚平手中的小瓶中,装着水、油两种物质。在空间站环境下,晶莹剔透的油滴并不会像在地面一样上浮,而是与水相混合,这和首次太空授课时,水中泡腾片不断翻腾的气泡现象相互呼应。不过,在叶光富用一根绳系住瓶子并快速旋转小瓶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油则出现了分层。背后的原理都是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的消失,这是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应用。

为什么要把空间站的失重环境称为“微重力”呢?其实,空间站虽然拥有失重环境,但它并没有脱离地球引力。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空间站受到的重力大约是地面的88.5%,并没有显著小于地面。之所以空间站能形成微重力环境,是因为它具备极高的飞行速度,此时,重力成为了恰到好处的向心力,让空间站能围绕地球运行。但地球并非均匀的球体,空间站也并非速度恒定,因此空间站内的环境是“微重力”而非“零重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