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首次开机,获取青海省海西地区图像。 中科院空天院 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半个月前成功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T-1A)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近日首次实现在轨成像,图像质量优异。此次获取首轨高质量图像,为后续陆地探测一号卫星编队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卫星载荷由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负责研发,卫星数据由中科院空天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接收。2月9日傍晚,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及喀什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下行数据,完成总计36.66 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传输,接收到的数据均处理正常。至此,中科院空天院圆满完成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载荷研制与数据首轨接收任务。

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测试人员在安装双星相位同步测试天线。 中科院空天院 供图

中科院空天院科普称,SAR是一种微波成像雷达系统,与光学成像系共同构成遥感卫星实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两大重要载荷,SAR可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限制,全天时、全天候拍摄高分辨率微波照片,甚至可透过浅层地表或稀疏植被获取被掩盖的信息,在对地观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作为中国第一部机载SAR和星载SAR的研制单位,中科院空天院是中国星载SAR理论、关键技术的孵育基地,长期致力于中国星载SAR的技术攻关和研发研制工作。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2011年起全过程开展陆地探测一号卫星规划、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等任务,大力推动SAR技术发展。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SAR干涉测量模式工作示意图。 中科院空天院 供图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载荷是中国首个以差分干涉测量为主任务的对地观测系统。为确保卫星测量精度,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研发出高精度SAR相位内定标器,使陆地探测一号卫星SAR不仅可在开机成像过程中精确测量相位短周期变化,而且可在卫星全寿命周期精确测量相位长周期变化。基于此,在获取同一地区的多幅雷达图像后,将有望获取地表毫米级精度的形变信息,在地表形变测量、地形制图、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SAR载荷还具备多模式极化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其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和方向取向等信息的测量,对获取更丰富地物信息具有极大潜力。此外,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提出并突破一系列新技术,可使卫星SAR系统开机时间提高22%,提升卫星SAR观测效能与性能,提高土地、减灾、测绘、林业等行业的定量遥感业务能力。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首轨数据接收任务工作现场。 中科院空天院 供图

据了解,陆地探测一号卫星是中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首个启动的卫星任务,包括A、B两颗先进的SAR卫星。2022年1月26日成功发射的A星将与不久发射的“孪生兄弟”B星形成星座,双星以公里级距离相伴飞行,通过双基SAR干涉体制协同对地面成像,获取地表高程信息,其典型应用之一是可测量森林生物量,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