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通过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载荷首次实现在轨成像,图像质量优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该星传回的卫星数据,接收数据均处理正常。

喀什站首轨数据接收任务工作现场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于2022年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月9日17点55分和19点34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及喀什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该星下行数据总计36.66GB。这是该星在发射后首次载荷开机下行观测数据。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首个启动的卫星型号任务。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将与未来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形成相距数公里相伴飞行的星座,通过双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体制协同对地面成像。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首次开机,获取青海省海西地区图像

该星合成孔径雷达载荷由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研发。该类载荷可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限制,全天候拍摄高分辨率微波照片,甚至可以透过浅层地表或稀疏植被获取被掩盖的信息,在对地观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该星双基干涉体制的技术难度在于如何保证距离数公里的两卫星载荷做到相位同步,“就像是让两个人分别坐在平行、高速飞行的航天器上,在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做到心跳一致”。

经过十余年技术攻关,研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中断相位同步技术,并结合相位定标技术,使两个分置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相位同步精度比国外同类技术高出一个数量级,确保实现米级精度高程测量。此外,团队还实现了多模式混合极化和多自由度编码发射信号等技术突破,不仅具备多模式极化成像能力,且大幅提高了成像幅宽和可视范围。

空天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系统将成为国际上首个具备单轨多模式极化干涉成像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测量森林生物量,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手段,进一步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