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在招生报考这一环节也正在积极探索。目前,诸多高校建设智慧型报考服务中心,也有许多第三方搭建了服务平台,以在线咨询、AI+人工协同答疑等多元形式,构建高校招生办和广大高中学子之间的直通桥梁。

每年,千万大学生面临高考的人生选择。教育部在5月12日召开的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1071万。

对于填报志愿这一“阶段性目标”,是高三学子目前最关心的课题。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新高考改革在各地落实实践,带来的一大显著趋势是:高中阶段,更强 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前规划未来学习和职业的发展方向,为高考填报志愿做足准备。

而志愿填报,不可避免要研究填报的对象——“高校”。根据2000年我国高校合并重组后的格局,我国有学者提出,中国大学分类标准有“类”和“型”两部分。

其中,“类”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将现有普通高等院校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

“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4型。

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例如:按各学科比例情况,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类,按科研规模,北大属于研究型,故北京大学类型是综合类研究型、简称综合研究型。

每一所大学都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治学方针以及传统优势专业,每一个学生,也同样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所在,因此,招生和报考中双向选择的“科学匹配”问题,成为学生和高校双方同时关心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第一次选择权也是核心选择权掌握在学子手中,选择之谨慎,需要科学、严谨、周密地规划。 北京闻道卓越教育科技创始人杨明接受采访时表示,填报志愿的背后是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进高中课堂是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细化要求之一,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作为大学智慧招生一体化管理系统及“惠升学”平台的设计者,杨明深感高三学子在填报志愿时面对报考信息不对称和推演算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填报偏差的遗憾,也感受到高考志愿填报时各类假借辅导名义的商业炒作和绑架扰乱了高校和考生之间精准的信息对接,缺失了“志愿填报辅导行业”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他期望,能从公平公正立场出发,打造高校与考生之间的信息融通通道,促进“招”与“考”之间的科学匹配。

通过高校“招办直播”、“线上研学”、“教授讲坛进高中”等专题活动,将大学资源引进高中,进一步解决中学生涯规划课堂资源短缺等问题,引导高中生对高考志愿填报有更全面纵深和更科学的认知。在高校、平台的多方努力下,让考生能够更加充分获取信息,选好契合个人潜质和个人特性的大学及专业,教学相长、更易成“材”。(王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