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北京进入了汛期,而排水是防汛的主要措施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有着优秀的排水系统。游客去故宫参观,会注意到很多宫殿建筑的室外台基栏板端部有龙头造型的排水设施,其双角后张,唇部上扬,眼如铜铃,有震慑之感。有人认为这是螭首,其实不然。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卷十三上载有“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由此可知,“螭”是没有角的龙。

这种排水神兽实为蚣蝮,属于古代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升庵集》之卷八十一“龙生九子”部分,载有“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即“龙生九子”之老六为蚣蝮,这种龙好水,一般立于石桥、石柱附近。另明朝进士陈耀文所著《正杨》之卷四的相关记载为“六曰虫八虫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由此可知,“虫八虫夏”即为蚣蝮。古人认为,暴雨时节,洪水泛滥时,蚣蝮便将水吸入自己腹中,并及时排出,以消除水患。营建紫禁城的古代工匠巧妙地把蚣蝮形象运用到了台基排水系统中,使之发挥作用。

蚣蝮的排水设计具有科学性。首先,蚣蝮所处的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有利于排水。蚣蝮位于台基望柱(望柱是指栏板之间的立柱)的底部,其嘴部的出水口是整个台基地面的最低点。古代工匠在铺墁台基地面时,会考虑排水需要,将地面铺墁成不易察觉的微小坡度,使得地面离建筑越远,其高程越低。在望柱底部,古代工匠会安装蚣蝮,使其仅露出头部,尾部作为进水口,嘴部作为出水口,且在整个台基的高程最低。这样一来,雨水很快就会汇集到蚣蝮造型位置,并从蚣蝮尾部汇入,从嘴部排出。其次,蚣蝮的“肚子”有利于临时存水。台基地面的雨水,通常流向栏板底部位置,并汇入蚣蝮尾部的进水口。而在暴雨时期,雨水量较大,汇集在栏板底部位置的雨水较多,若存积时间过长,则雨水有可能渗入栏板与地面的接缝中,使得其中的土体松动,造成安全隐患。蚣蝮内部有较大的空间,有利于栏板底部的雨水迅速汇入进水口,避免了雨水在栏板位置的积存。再次,蚣蝮突出台基外的造型可以保护台基。若蚣蝮的排水口与台基侧壁相齐,那么雨水就会沿着台基侧壁往下流向地面,不仅会污染台基侧壁的须弥座石,而且会造成侧壁渗水的安全隐患。古代工匠将蚣蝮造型凸出在台基侧壁以外若干尺寸,可以使得雨水向前排出,避免了上述隐患的发生,且形成良好的排水效果。以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3层台基上的1142个蚣蝮为例,在雨季时节,这些排水兽造型不仅能发挥有效排水功能,而且还形成了“千龙吐水”的奇观。

蚣蝮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从造型来看,蚣蝮属于“龙生九子”之一,其外观与紫禁城其它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区别,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的图案和纹饰丰富化及多样化。从雕刻技法来看,蚣蝮的龙角、龙眼、龙须、龙嘴等部位纹路清晰,凸凹有致,给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从运用手法来看,蚣蝮被安装在望柱底部,不仅可有效发挥排水功能,而且可以巧妙地反映出皇家宫殿建筑特有的形象,并与周边建筑环境完美融合。从装饰效果来看,蚣蝮在台基端部的分布齐整有序,并凸出于台基侧壁,不仅表现出凸凹匀称之美,而且使得整座台基更加壮观,整体上给人以威严和震慑感,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蚣蝮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镇物文化。所谓镇物,就是古人认为的辟邪物,所辟克的对象多为鬼祟、妖邪、敌害等。古人希望利用镇物来抵御各种潜在的灾祸。蚣蝮就是古人认为的镇水兽之一。蚣蝮属于龙,而古人认为龙为古代四灵(龙、凤、龟、麟)之首,能够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蚣蝮在形象上为古人心中想象的神兽,具有神秘感和震慑感,可以镇住水怪,防止其产生水患;在功能上可以吸水、吐水,及时将台基面层的雨水排向地面,避免古建筑台基遭受水淹破坏。这种镇物文化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紫禁城台基端部的排水神兽——蚣蝮,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对于我们解读紫禁城建筑文化、建筑历史及古代建筑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