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CWW)近日,2023云边协同大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发布并解读《算力服务时延圈标准体系》,联合产业界启动“算力服务时延圈领航者计划”,并发布算力服务时延圈首批评估试点成果。

栗蔚指出,对算力服务而言,东数西算的本质就是能够把算力像水和电一样随用随取,时延是衡量用算力是否便捷、普惠和泛在关键指标之一。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例如车联网、实时渲染、AR/VR、智慧城市等应用对高算力、低时延的需求正在呈指数级增长,算力服务低时延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国家顶层政策文件积极布局优化算力供给体系,降低网络时延,例如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国家枢纽节点内数据中心端到端网络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 20 毫秒”,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指出“优先满足金融市场高频交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车联网等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需求,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网络时延原则上在 10 毫秒范围内”。同时,各省市地区也相继出台降低算力时延相关政策文件,加快构建多级时延圈,降低算力服务接入和使用门槛,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栗蔚表示,“算力服务时延圈”是对传统网络时延内涵的延伸。传统意义上,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个端所耗费的时间。算力服务时代下要求的时延由于大数据量和实时性要求,算力服务时延圈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用户根据业务需求,端到端算力服务接入获取最大时延,包括接入时延、网络跳转、物理传输、算力节点间/内部传输、算力应用时延等总和。

栗蔚强调,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包括算力供给、网络传输、协同调度三方面核心要素。在算力服务供给方面,建设多样化、泛在云边端算力资源,根据不同省市的需求,建立不同规模的算力服务资源分布,构建云边端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在网络数据传输方面,提供政企专线、4G/5G和骨干网专线等不同网络接入服务,提升用户“入算”能力,提高数据传输效能,提升端到端数据传输分发速率、可靠性、安全。在协同调度方面,建立全局资源视图,根据不同业务属性、时延需求,将请求调度到时延最佳匹配的算力节点。

栗蔚表示,中国信通院在算力服务时延圈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凝聚产业共识,联合业界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评价模型标准体系,围绕算力服务接入能力、数据传输、时延调度、可视化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云游戏、智能视频、车联网等实际业务场景开展标准化工作

栗蔚介绍,依托标准体系,中国信通院建立统一监测体系,对移动云和天翼云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互联网边缘云算力服务接入时延圈能力进行首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两家云服务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实现5ms“算力服务时延圈”。

面向未来,栗蔚表示,中国信通院将着力构建“1+2+N”模式,建立统一公共服务监测平台,采用定点探针监测、现场实际两种评测方式,对N个技术和应用场景开展试点验证,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总结成效问题,逐步构建覆盖全国各省、市、区的多层级算力服务时延圈,降低用户算力服务获取和使用成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