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当前,算力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动能,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数据中心的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东数西算”无疑是一盘关乎数字经济的大棋。时隔一年,算力带动了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成为驱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算力经济”迎来了广阔前景。

“算力经济”一词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最早在2018年提出来的概念,直到2021年底,随着“东数西算”世纪工程的发布,“算力经济时代”正式开启。近日,张云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数西算’以来,行业对算力经济产业模式的探索,以及资源、资金投入的力度均大幅增大,国家层面科研力量的投入也不容小觑。而在这一轮算力发展之中,智能计算是优先发展的方向。”

智能中心建设热潮来袭


(资料图片)

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让算力和算力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能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在这一轮算力服务产业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是主角”。张云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东部地区的计算需求不仅仅有科学计算和大数据的处理需求,还包括增长更快的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计算等需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多种类型智能计算。智能计算和传统科学计算不完全一样,它是一种应用范围更广且与数字经济关系更为紧密的通用计算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算力结构也随之演化,对智能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数据公司(IDC)等发布的数据显示,从需求层面看,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秒(EFLOPS),超过通用算力规模。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算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2.3%。

“东数西算”的实施为算力市场带来重大利好,尤其是算力服务型企业,促使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形成一个“算力经济”的新产业链。

据了解,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我国算力产业主要包括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数据中心以及城市大脑。目前,上述四种算力基础设施均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张云泉提到,部分地区会将两种算力基础设施合并,通过不同分区来提供服务;如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同时建设了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可以预料,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未来或将出现四类基础设施同时放置在一个算力中心中的现象。

挑战犹存,应按需优化布局

在“东数西算”布局的8大枢纽和10大集群中,各地产业发展基础不一,所以发展进程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地区此前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产业;部分地区正在转型,如贵阳结合多年发展大数据的优势,加大算力投入,正驶入“东数西算”的快车道;仍有部分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如甘肃庆阳、安徽芜湖、广东韶关等,还需一定时间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此,张云泉认为,“东数西算”的范围应动态调整,优化布局,根据各地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需要,加大枢纽的布局密度,例如,在某些枢纽附近增设节点,将部分非“东数西算”布局但具备一定超前发展优势的地方纳入“东数西算”的版图中,两地相互扶持、相互备份。

“针对动态准入机制的研究应早日提上议程,制定评判标准。若当地达到标准,即可挂牌‘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并给予配套政策,这对于‘东数西算’的成功落地有很大帮助。”张云泉说。

在张云泉看来,企业最关心的是算力价格,这与电力价格相关,某个地区能否长期供应低价的电力,将成为企业选择合作地点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在当地建设机房的土地政策、租金补贴甚至未来的上市指标等软环境,当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力环境,对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诱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