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资料图】
5月21日下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该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作为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本次发射还搭载了武汉大学研制的珞珈二号01卫星。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配备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用于获取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和岩石圈磁场高精度数据、内辐射带能量粒子能谱分布信息,有望在岩石圈磁场分布、地球发电机、磁极倒转、空间天气预报、地磁导航、航天器空间运行安全等基础和应用领域做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由西北工业大学抓总研制,搭载了太阳X射线探测器、中能粒子探测器等载荷,采用对日定向模式,主要用于获取太阳X射线和中能粒子等空间环境数据。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适应此次发射载荷,进行了多处技术创新。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0号指挥任月慧介绍,本次任务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东射向任务。发射轨道基于多目标优化设计,子级残骸选在其他型号火箭的成熟落区,降低了任务的复杂性。
“本次发射任务中,除发射轨道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了全新的计算规划外,总体方案以‘高可靠、保成功’为准则开展。”任月慧说。
针对搭载星与主星对称布局、质量差异大的状况,进行了结构配重设计,以保障卫星入轨精度,增大分离过程的间隙,全力为卫星顺利入轨保驾护航。
图为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国家航天局供图)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在充分继承“张衡一号”卫星平台技术的基础上,面向高精度磁测需求,进一步突破了卫星超净磁环境控制、超稳磁测光学平台等关键技术,将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提升空间环境探测能力,为我国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研制的数传分系统产品均为自主研发。该分系统具有继承性好、重量轻、功耗低、小型化程度高等特点,作为连接星地的数据传输通道,负责24小时记录卫星科学载荷数据和平台数据,并每天择机下传至地面。
此外,研制团队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研制的星载通信系统采用了USB星载测控体制,可以完成卫星测速、测距、遥测和遥控等功能。该系统采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型谱化产品,包括星地测控天线、无源微波网络以及星载通信一体机等。
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研制了“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工程的地面系统,承担A星和B星在轨5年寿命期间的运行状态监视、科学任务规划、业务指令编排、科学探测数据接收、管理与分发等。
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探测数据由双方共享,开辟了内地同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路径,拓展了以内地为基础、澳门为窗口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广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间。
本次发射的珞珈二号01卫星是全球首颗Ka频段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相较光学卫星,雷达卫星能穿破云层,不受天气和光照影响,全天时对地观测。尤其在应急、目标识别等领域,更具应用空间。
珞珈二号01卫星工程总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过介绍,Ka频段是更接近可见光的高频段。高频Ka频段遥感同时具有光学和微波的优点,细节刻画能力突出,珞珈二号01卫星最高分辨率能达到0.5米。
“这颗卫星将探索‘通导遥一体化’,验证卫星成像与数传天线一体化,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一体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记者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