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何谓“吨粮田”?过去是否创建过“吨粮田”?“吨粮田”又该如何创建?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黄淮海大开发中 曾创建“吨粮田”


(相关资料图)

“吨粮田”,顾名思义,即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吨的农田,刘录祥介绍,这并非第一次提出“吨粮田”的概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淮海大开发的时代,就曾经创建过“吨粮田”。

刘录祥是当年黄淮海“吨粮田”创建的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1989年他刚刚参加工作时,在山东德州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工作,对“吨粮田”记忆深刻,“黄淮海一年两季,上茬种小麦,下茬种玉米,当时确定小麦为玉米让路的策略,着重提高玉米产量,通过小麦适期晚播加上玉米适期晚收的策略,着重发掘玉米的增产潜能,以此提高一亩地一年的总产量。”

玉米适期晚收,可以让玉米生长更长时间,以增加产量。玉米晚收之后,小麦必然晚播,如何弥补损失?刘录祥介绍,当时专家们采取了很多办法,如重点筛选晚播高产品种,或选择耐密品种,按照延迟天数适度增加小麦播种密度等。多种技术集成配合之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淮海以同一块地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600公斤的策略,实现了一亩地全年产粮食一吨的目标。

同一时间段内,在南方水稻种植区,也出现了以杂交稻为核心的连作技术,实现了“吨粮田”创建的目标。

产量普遍提升后 “吨粮田”任务更重

三十多年后,我国粮食高产地区,已经出现了“吨半粮田”,即一亩地全年产出一吨半粮食,也就是1500公斤。刘录祥介绍,农业农村部近年来,在山东等地实施“吨半粮田”创建,通过小麦玉米连作的综合技术集成,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上下两茬加起来亩产一吨半,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吨半粮田”已经开始创建的时代,为何还要创建“吨粮田”?实际上,无论是“吨粮田”还是“吨半粮田”,目前都不是普遍现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小麦平均亩产为390.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为429.1公斤,上下两茬加在一起,距离吨粮田仍有距离。

那么,今天创建“吨粮田”,与过去有何不同?刘录祥表示,数十年中,我国粮食产量已经有了长足的增长,一些高产田的产量,已经相对较高,基础和过去不一样,任务也更重。

数据显示,我国小麦单产记录超过了900公斤,2022年6月,河南新乡市延津县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现场,小麦单产创造了907.12公斤的纪录。玉米单产方面,2020年10月,位于新疆奇台的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中,实收测产达到1663.25公斤。

再次创建“吨粮田”,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

尽管高产田并不多见,我国大部分农田仍属于中低产田,但产量的增长毋庸置疑,刘录祥表示,过去小麦实现400公斤亩产都非常不容易,但现在五六百公斤的亩产已经很常见,尤其在小麦最大的主产区黄淮海地区。而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提升产量,比以往更难。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吨粮田”创建,还需要兼顾生态发展与可持续性的问题,刘录祥介绍,过去增产,把资源利用到极致,甚至不计成本。而当前创建“吨粮田”,必然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比如通过作物育种、茬口调整、技术集成与推广等。

实现土地、光热、养分和水资源等方面的最佳科学利用,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增产的攻关中,关注品质的提升同样重要,刘录祥说,过去可能只看重单一产量,而对品质的关注不够,现在就要同时注重产量和品质,生产出高产且优质的粮食,比如口感要好,营养要更丰富更全面等。

此外,“吨粮田”创建,需要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刘录祥表示,一定要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的同时,农民收益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农户和新型种植主体创建“吨粮田”的积极性。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