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卸任京东京集团董事长后,刘强东已经数十次减持京东股份,股权转移对象也从京东零售集团的一把手徐雷,到“二把手”缪钦。业界人士都普遍认为其从最早的“退居后台仍把握公司方向”,逐渐转变为已经完全退出公司经营,回归的几率已经降到最低。


【资料图】

但是,11月22日刘强东却向京东员工发布了一封全员信。信中提到要对员工和高管待遇进行“一升一降”。这一举动不仅让该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榜,而且也向外界再度展现刘强东在京东的存在感。

从“一升一降”看京东的时代变迁

在刘强东发布的京东全员信中提到,集团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京东集团副总监以上以及相对应的P/T序列以上全部高级管理人员,现金薪酬全部降低10%-20%不等,职位越高降得越多。据了解,副总监级别为P9。

同时, 在内部信中,提升基层员工的待遇也成为此次调整的另一重点。刘强东在全员信表示,“自2023年1月1日起,逐步为十几万德邦的兄弟们缴齐五险一金,确保每个德邦兄弟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兄弟们提供基础保障。过去,德邦的做法虽然合规合法,但依然有很多外包兄弟不能像自有员工一样享受全额五险一金待遇。我们会按照一定条件,逐步把外包兄弟转化为德邦自己的员工。” 刘强东本人还会再捐款一个亿元,集团及各个BGBU也会拿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大幅扩充“员工子女救助基金”的规模。

或许会有人好奇,为何刘强东为何要在这一时期向京东员工发出这样一封信。或许我们可以从京东发布的Q3财报中一撇端倪。

11月18日,京东发布2022年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Q3季度,京东营收2435亿元,同比增长11.4%;Non-GAAP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54%,达到近几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超市场预期的71.2亿元,助推京东美股盘前股价一度涨近5%。

按理来说,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份挺不错的财报数据,但是这份财报数据背后,却是京东付出的巨大代价。

首先是增速的下滑,此前多年,京东集团营业收入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同比增速开始降至50%以下,2017年-2019年分别为39.3%、27.5%、24.9%,此后两年因疫情和业务调整等原因,增速恢复至29.3%和27.6%。2022年Q1-Q3,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8.0%、5.4%、11.4%。结合四季度“双11”的表现来看,全年的规模增速将大概率继续探底。

其次是财报中大幅削减的开支。财报数据显示,京东营销开支在Q2-Q3罕见性地分别同比下降10.8%和2.1%,这也是公司近两个季度业绩改善的直接原因之一。京东集团CEO徐雷也承认,今年的利润的来源主要靠降本,明后年更多依靠增效。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京东用户增速的下滑。2020年-2021年期间,京东集团单季度用户规模增速维持在20%-30%区间。今年以来急转直下,截至9月30日的12个月,公司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883亿,同比增长仅为6.5%,此前两个季度分别为16.2%和9.2%。这对于依靠用户体量存活的京东来讲,可以说是“撼动了根基”。

因此,刘强东也信中说道:“对不起这2000多号高管兄弟们,我向你们道歉!如果两年之内,京东业绩重回高增长状态,集团随时可以恢复大家的现金报酬。”

从创业到守业 刘强东仍在

刘强东上一次对京东中高层大规模“动刀”发生在2019年。

在当年2月中旬的集团开年大会上,京东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按照当时的高管规模,意味着被调整的高管或达几十甚至上百人。

在那波人事调整中,时任京东CTO张晨、CLO(首席法务官)隆雨、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相继离职。时任京东高级副总裁7FRESH事业部总裁王笑松、3C事业部总裁胡胜利均被调离原岗位。除了高管,总监级甚至普通员工也被波及。

自明州案后,刘强东似乎已经远离京东的权力中心。但是11月22日的这封信,再度彰显出他的存在感。

据自媒体“华尔街科技眼”发文爆料称,刘强东10月23日在一封内部邮件中痛批京东零售丧失经营文化,很多兄弟开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

这封邮件据说是以群发的形式发给了京东所有的M岗(即管理岗)员工。不过京东官方并未就这条信息给出回应。

高管降薪,除了彰显刘强东的存在感之外,也预示着京东从创业期正式进入守业期。

去年二季度,京东集团的定位从“技术驱动型电商企业”,调整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用传统的电商业务引流,维持产业影响力,将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更多地放到供应链等2B业务上。京东这几年收购跨越速运、德邦股份,合并达达,也都是为了增强供应链、物流、即时配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准备继续分拆上市的京东产发、京东工业品和京东云,也大多面向2B市场。

不过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京东如今在守业上面临的挑战可不小。一方面,疫情三年,全民的消费习惯和平台风向正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更加理性,各大平台不再公布GMV,都埋头务实,以消费者为中心,力争“稳中求进”。另一方面,京东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不同以往。以双11为例,阿里一系列动作,如引进罗永浩,弥补数码产品的弱点。而对于服装、美妆等淘宝天猫擅长的领域,京东的动作频频,却没有特别显著成效。根据星网数据显示,今年双11,综合电商平台中,天猫销售额占比超62%,京东占比约27%。而短视频电商也是来势汹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今中国电商市场不再是平稳的三足鼎立局面,京东不仅要面对自己的老对手阿里和拼多多,还要警惕美团、抖音、快手甚至是腾讯的视频号之类新的竞争者。京东的降本增效是否能获得期待的效果,守业能否为京东带来新的突破,还要看今后的表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