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4月17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加工番茄基因表达量检测。 □杨波摄
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2团高标准农田移栽番茄苗(4月12日摄)。 □谢江林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日前,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牵头多家单位,历时7年攻关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揭示野生和栽培番茄物种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多样性》科研成果,在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这是新疆农科院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也是我区科研单位的首次。
新疆既不是番茄的发源地,也不具备多样化的野生番茄种质资源,却因这项研究成果一夜之间引起全球番茄育种乃至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的集体关注。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将为新疆番茄生物育种研究带来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新疆成为番茄遗传资源富集区
“全世界一共研究出13个番茄种的基因组,我们现在掌握11个。”新疆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余庆辉说。
据介绍,该研究利用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测序技术对11个番茄种进行基因测序组装,组装出11个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打开了番茄属遗传资源领域研究的宝库,使新疆从种植大区一跃成为世界番茄遗传资源富集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番茄生产国,品种对番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借助多元化的育种技术,育种专家对野生番茄持续进行改良,培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栽培番茄品种,使番茄的抗病性、产量、固形物含量等特性显著放大,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