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毫米,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如此厚度的不锈钢箔带,因为可以用手轻易撕开,所以被人称作手撕钢。因为轻薄,且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耐热耐光等特性,手撕钢成为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折叠显示屏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但生产手撕钢的技术很长时间里一直被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垄断,太钢是这一领域里的黑马。

太钢研发手撕钢始于2016年年初。当时,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由经理王天翔牵头,组织14名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青年业务骨干,成立了创新研发小组。作为工艺技术负责人,廖席全程参与了研发过程。

当时,太钢拥有具备生产0.02毫米钢带的设备,但太钢实际出产的钢带最薄只能达到0.03毫米,0.01毫米就是从常规到顶尖的距离。手撕钢研发小组要啃最难啃的骨头,然而,面对技术封锁,他们只能从零开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确定了材料,接下来,研发小组需要面对的就是手撕钢最为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轧钢工艺。

20根轧辊,加上锥度、凸度等变量因素,研发小组要从上万种辊系组合配比中,摸索出最为合适的参数。在手撕钢的技术攻关中,断带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

廖席: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最大的可能就是它会断带。我们的薄料断带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过程。实际上薄料到了零点零几的时候,在轧制过程中如果断带,会碎成碎末。一个手撕钢的轧制应该要经过5到6个轧程,每个轧程的话需要经过大概20多道工序,只要在这最后一道工序它断了,前面的工序前功尽弃。

失败成了常态,在失败累积的数据中寻找新的方案,并进行下一次验证。但失败连着失败,创新攻关的过程就成了看不到头的隧道。2017年盛夏的一天,因为一连几次遭遇轧钢断带,技术攻关进入瓶颈期,廖席感觉自己几近绝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廖席:当时我真的觉得这个事不太想干了,干得觉得太费劲,主要觉得给厂里头也很多负担,我们的研发经费都是几百万上千万都有可能,如果详细算的话,材料、人,那些时间全耽误了。

冷静下来之后,廖席带领研发小组继续投入不断试错的技术攻关之中。2018年初,廖席迎来了他从业以来最为欣喜的时刻,宽度640毫米、厚度0.02毫米的手撕钢研发成功。为了这一刻,研发小组在两年时间里失败了711次,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这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垄断,还进而促使国外同类产品的大幅降价。

廖席:用户都觉得很开心。原来就是说你这个进口的没得选,我只能买那一家。现在经常会拿着我们的样品,你看你不降价,太钢已经给了我样品了,我已经试了,你降不降?实际上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下游用户得了很多好处的。

从0.02到0.015

0.02毫米的手撕钢研制成功后,廖席和研发小组的其他成员没有停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取得新的突破,将手撕钢的厚度降到了0.015毫米,生产出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手撕钢。

记者:你观察到国外的同行对你们的打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廖席:以前我觉得我们一直在仰视别人,他觉得看不起你。等到我们把更薄材料干出来以后,国外也在说我们得赶紧追一追了。所以国外现在跟风在投,我们已经知道有人在投15微米的产线了,也在跟着我们脚步走。

记者:追别人和被人追什么感觉?

廖席:那个还是不一样。撵别人的时候,心里就说我一定要努力跑。但是现在是追着自己往前走,哪怕我薄度够了,别的性能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只要我一步领先,至少我不会在这个队伍里掉队,不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开路人,但是我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拨人里头。

记者丨董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