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星球,大气、土壤、水、生物等各种因素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星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所谓环境,也正是人类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一个总体描述。用科学语言描述即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人类不断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宜人类生存;与此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反作用于人类,或喜或悲,或收益或天灾。那些负面的反作用也使得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健康的重要性。对于环境的改造,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在保持环境健康的同时,使其服务人类。当人类生病时,可以去医院,但环境受到威胁时,人类怎么知道呢?难道需要等到环境反作用于人类时,我们才能采取保护措施么?

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当人生病去医院时,需要查很多生理指标,某项或某几项指标的异常会意味着一种病症。同理,我们诊断环境的健康程度,也需要一些指标,更好地反映环境的健康状况。正如人类体检时检查的内科和外科指标,环境的健康也有很多“内外科”的指标。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类常用的“内科”指标。

除了人类,地球上还生存着许多其他生物,数量远超过人类,它们形态各异、习性多样,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地球才如现在般充满生机。我们人类周边的环境,也是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当环境受到影响,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这些生物产生影响。不同生物由于其体型、生活习性、适生环境等不同的特质,对环境影响的响应强度也有所不同。当这些特质被人类所熟悉后,被科学家们用作指示环境健康状况的“内科”指标,成为人类筛选环境指示生物的重要标准。

指示生物的定义是:在一定范围内,能通过群落、种类、数量或特性等发生变化来指示栖息地环境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生物,常用来评估整个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这些指示生物对于环境变化远比人类敏感,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原本适应该环境的指示生物的群落构成、种类、数量或色型比例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人类根据这种响应变化,便可以得知环境的变化。正如《吕氏春秋》中有云:“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由于目标环境和评价要求的差异,所选取的指示生物类群也不尽相同,常作为指示生物应用的类群包括苔藓植物、土壤动物(土壤线虫、原生动物、蚯蚓及土壤螨类)、水生原生生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啮齿动物等。其中,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最受青睐的指示生物类群之一。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类群,世界已记录超过100万种,分布广泛,除南极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由于昆虫分布广泛,适应力强,使得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均可见。除种类繁多、分布广、适应力强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优点外,昆虫做为指示生物的优点还包括易于观察和采集、较好的研究基础、在生态环境中扮演多种角色(消费者和分解者)。

环境的温湿度、植被类型、植被种类、生境大小都会对指示昆虫产生影响,昆虫响应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中指示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此外,还有些指示昆虫通过食物嗜好、生活史持续时间、蛹体大小、不同类型个体比例等多种响应方式反映环境变化。

下面举几个例子让大家对我们身边的指示昆虫有所了解。蜉蝣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成语“朝生暮死”正是来源于古人对这种昆虫的描述。殊不知,这类昆虫生命活动大部分在水中完成,所以对生境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常用于水质监测,是优秀的指示生物。

步甲科昆虫是一类地栖性甲虫,不善飞行,研究基础很好,是陆生指示昆虫的代表。由于这类昆虫缺乏飞行能力,长距离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常作为评价放牧、施肥、森林砍伐等人类管理活动和森林火灾等自然干扰对环境影响的指示生物。

昆虫还可以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这种影响多为间接影响,在国外研究较多。例如,由于空气中氟、硫等污染物增加,影响植物的健康,降低其自卫能力,进而造成害虫的大规模爆发。除此而外,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故事,在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地区的黑尺蛾多于白尺蛾,而非其他工业地区,白尺蛾远多于黑尺蛾。实际上,黑尺蛾与白尺蛾是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色型,由于大气污染,使得曼彻斯特地区尺蛾的栖息场所蒙上一层煤灰,所以黑尺蛾由于拥有保护色而得到保护,而在没有受到污染的其他地区,得到保护的则是白尺蛾,这个例子也是环境对指示昆虫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指示生物的简单范例,实际上指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理非常复杂,也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一旦环境受到破坏,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我们人类也难以置身事外。因此保护环境,便是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