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授奖316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教授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47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2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日本籍专家和田章、以色列籍专家伊塔玛尔·威尔纳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四个项目同时摘得特等奖,包括2个项目获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个项目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分析,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激励基础性原始创新;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是突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强化科技奖励导向作用。

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长,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比2020年增加了11项;47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比2020年增加了14项。授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占比分别达到18.5%和15.5%,高于前5年均值(12%和11%)。同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数量双双首次突破20项。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组增设重点产业创新组,针对本市企业牵头的三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科技成果,单独设组、单独提名、单独评审。三大先导产业领域今年共有30个项目获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奖11项,集成电路领域获奖10项,人工智能领域获奖9项。重点产业创新组的设立,对于企业创新成果在激烈的评审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开始之前,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第一个评价指标中进一步突出科研成果与“四个面向”的结合程度,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打分指标。从评审结果来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具有重大原创性的技术发明、具有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产业新方向以及提高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功臣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以及特等奖、一等奖等高等级获奖项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赵东元院士带领复旦团队,聚焦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周斌长期致力于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起源和命运调控机制研究,2014年、2021年、2022年,有三项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特等奖设立以来,每年授奖数量一般在1~2项,今年首次达到4项。对于特等奖获奖项目,在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同时,更加特别关注成果与“四个面向”的结合程度。交大王宇晗团队解决的是高端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卡脖子”问题,300mm大硅片解决的是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能否生存、可否发展”的问题,高活性骨修复体解决多类型骨修复难题,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文宏教授致力于老百姓能听懂的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与健康生活科普,对帮助民众用科学知识抵御病毒,控制新冠疫情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总台记者 窦筠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