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第六感源于身体的内部刺激,舌头对触碰的敏感度比指尖更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揭示,舌头也许存在第六感,除了能识别甜、酸、咸、鲜、苦等滋味,还能识别碳水化合物。舌尖上的科技,不只与美食相关,还深入生活设计中,带来无限创意,甚至帮助残障人士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食物可以“打印”出来

提到分子料理,许多人会将它误认为是一道菜。其实分子料理是一种技术,它可以运用到本邦菜、川菜、粤菜等不同菜系,中餐、西餐、冷菜、热菜里都能出现分子料理的身影。

通俗地说,分子料理技术让一些菜系区别于传统菜肴,从视觉、嗅觉、触觉上增加就餐者的食欲或刺激感,从而带来新鲜的体验。说起“棉花糖”,你可能对分子料理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它改变了砂糖原有的样子,将颗粒状的砂糖经过高温熔化成糖浆,再用高速旋转的机器甩出细细的糖丝,直到变成棉絮状。

有趣的是,提出分子料理的并不是某位大厨,而是匈牙利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库提和法籍化学家艾维·提斯。科学家运用精确计量手段,通过化学、物理等技术制造出奇妙的食物。它能将橙子、荔枝等做成鱼子酱状,也可以将巧克力做成意大利面的形状,让土豆以泡沫状出现。

用分子料理技术处理的一道名菜是“水果鱼子酱”。它其实和鱼子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将加入了橙汁的卵磷脂滴入某种钙盐成分的溶液里凝结而成的,使得果汁拥有了和鱼子酱一样的口感和外形。所以,分子料理就是将分解物质再重组的理论运用于美食领域,使得食物的分子结构拆解后再重组,造成视觉、味觉等方面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分子料理的运用多出现在米其林餐厅等,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说不定它会走进千家万户,凭借相关烹饪设备,我们就能享受到分子料理带来的美味和新奇感。

许多人对3D打印并不陌生,如果将3D打印技术转入餐桌,“打印”出各式各样的食物,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3D打印机,使用全麦饼干、花生酱、香蕉泥、樱桃糖浆等原料制作出了芝士蛋糕。以色列的一家食品公司和新加坡的一家鲜味肉类公司合作,用培养出来的石斑鱼细胞制作石斑鱼鱼片,再将其转移到特殊的3D打印机上。研究者将鱼类和植物细胞添加到“生物墨水”中,用一台独特的3D打印机来制作鱼片。据路透社报道,两家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在新加坡正式推出首批产品,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

食品打印是3D打印技术领域一种较新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当其技术成熟后,对烹饪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下载名厨研制的食谱,用食物打印机做出精致大餐,或者“打印”出医生、营养学家推荐的既营养又美味的菜肴。

舌头帮助盲人“看世界”

对科学家来说,舌头是身体中奇妙的“工具包”,它引领我们走进味觉世界。在神经科学领域,舌头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成为残障人士的“眼睛”“腿”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惊喜。

对很多有脊髓损伤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办法正常挥动手脚,但可以灵活地移动舌头。日本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套电子轮椅,与一般的轮椅不同,它可以通过舌头来控制其移动。

这款轮椅在用户的下巴上附着一片硅胶感应器,脸部肌肉运动时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而连接在下巴上的电极硅胶片再将这些信号发送到计算机上。当舌头沿着某个方向移动时,计算机就能识别信号并指示轮椅沿着舌头移动的方向移动。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同样把目光聚焦在舌头上。他们研究了一种试验性的无线技术,也能让一些特殊需要人士通过舌头控制轮椅的方向。只不过,患者需要进行舌头穿孔,安装上一个小小的磁钉。

舌头还能帮助视障人士“看世界”。美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可以用舌头“看”的眼镜。它配备了微型摄像机拍摄图像,并将图像信息通过一个连有很多细导线的塑料感应片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电信号不断刺激舌头表面神经,并将这种刺激传到大脑,大脑再将这些刺痛感转化为图像,盲人就可以“看到”图像。

睡觉时打鼾,和舌头的关系也很密切。在科研人员看来,打鼾是由于睡眠期间舌头肌肉过分放松造成的,这样容易阻碍呼吸通道,从而造成打鼾。伦敦一家科研公司推出了一种打鼾治疗设备,这种口含设备需放置在舌头的上方和下方,通电后,通过向舌后部传递电脉冲,增强舌肌的肌肉张力,解决舌肌在夜间睡眠期间过分放松的问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只需在白天佩戴治疗,不会给睡眠造成负担。

打通感官体验的“生活美学”

舌尖上的科技,有的领域并不与美食直接挂钩,但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体验。“吃”出花样之外,还有别样的收获。

奥地利设计师博格设计了一组超越味觉的餐具,取材来自当地的黏土,再通过手工和模具制作,突出自然的美感。他认为,除了舌头的味觉、嘴唇的触觉、鼻子的嗅觉之外,餐具对手的触觉刺激和眼睛的视觉刺激等同样重要,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形态,就餐时能达到全新的感官刺激。

同样的,荷兰设计师路易斯着眼关注无法进食的人,用科技来唤起他们的进食感受。在荷兰,每年新增约5000名安装胃管的病人,他们只能通过胃管输入食物,无法和常人一样获得进食的体验,还有很多人因为口腔、牙齿等疾病无法体验进食。针对这样的情况,路易斯设计了进食感受模拟器,它通过不同的材料与形态,结合内部液体,让无法有进食体验的人在口中产生不同的感受,令他们产生愉悦感。

这些体验都是由“通感设计”而获得的。人体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大器官,它们彼此交互影响,当一种知觉体验唤起另一种知觉体验时,就是“通感”。通感设计是利用“通感”的生理现象,打破五大感官之间的界限,通过感官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受。

通感设计的鼻祖是意大利的一款“鸟鸣水壶”。当水煮沸之后,发出的声音是小鸟的叫声,仿佛真有小鸟在身旁,很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打通。

日本著名的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包装盒也是通感设计的典范。盒子的外形就是果皮,从视觉上看非常逼真。视觉的刺激又唤起其他感官的体验,仿佛可以触摸并品尝到真实的水果。

受名画《记忆的永恒》启发,有设计师创作出一款达利的时钟,和画作中融化的时钟一样,该时钟被设计成液体流动的模样,仿佛随时要掉落,让人从视觉转化到液体的触觉感,都能有所体验。

有味道的墙、豆腐饮品、可舔的墙纸……通感设计每一次的尝试都会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活物品或艺术品,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形成了通感的生活美学。作者:彭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