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大米从何而来?西瓜界的“天花板”到底有多牛?5月28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扬子晚报举办“城市稻田·乘着地铁去插秧—科技·科普·科学生活”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近2000名市民参加活动。据悉,公众开放日是省农科院的传统科普活动,将“科技·科普·科学”元素巧妙融合,让市民在品尝、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前沿、优质的农业科技产品。
读万遍“粒粒皆辛苦”都不如下田体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水稻试验地,30名扬子晚报的小记者现场体验了“插秧+捕鱼”活动。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是水稻界的“网红”,而好吃的大米从何而来?如何播种?省农科院粮作所青年水稻育种专家向扬子小记者讲述了水稻从萌发到结实的“光辉”一生,并介绍了插秧方法。小记者们迫不及待挽起袖子、卷起裤脚,进入稻田实地操作一番,从刚开始的歪歪扭扭到后来的间隔有序,在GET了插秧技能的同时,也憧憬着秋季丰收的田野、金黄的稻穗。
此外,小记者们还体验了稻田摸鱼的乐趣,只见孩子们穿梭于稻田,埋下身子仔细寻找鱼儿的踪迹。虽然烈日当头,没几分钟就是大汗淋漓,但抱起“战利品”时,小记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愉悦的笑容。据悉,小鱼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发的新品种——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被称为灵动的“水下精灵”。
下田插秧,对于多数小记者和家长来说都是稀罕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这次活动结束后,扬子小记者都深深感受到这首诗的含义。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三10班杨睿骁一身大汗,但意犹未尽,他告诉记者,插秧看起来简单,真正自己操作并不容易,“插浅了会浮上来,插深了会被水没过秧苗,每个步骤都有技巧。”南农实小二年级5班的小记者马元枫告诉记者,“今天在大太阳的暴晒下,能真切地体验农民伯伯的艰辛和不易,任何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种辛苦劳作、珍惜粮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市民现场品尝西瓜界的“天花板”
在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品尝区,展示了来自农科院10余个研究所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展架到展品、从瓜果到饮品,都饱含着农科专家的智慧和巧思:鲜甜可口的苏蜜西瓜、汁浓味美的智慧番茄、香醇浓郁的抹茶冰淇淋、健康醇香的现磨豆浆……吸引市民争相品尝。在体验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农机装备营造满满“机车风”,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坐上体验一把,变身飒爽“农机手”。
甜蜜蜜的西瓜季到来了,农科院的公众开放日怎么少得了西瓜。“快来快来,这个西瓜好甜!”记者老远就听到市民在呼朋引伴,昨天现场最受欢迎的,就是省农科院的西瓜新品种苏蜜518。这一号称西瓜界的“天花板”的新品有多牛?记者也现场品尝了一块,肉质很“酥嫩”,水分充足,也不“齁甜”,怎么说呢,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甜瓜创新团队刘广副研究员告诉记者,苏蜜518是省农科院新出的早熟品种,也是大家熟悉的8424的“升级版”。一个品种好不好,要符合好吃、好种、好卖。刘广说,“这个品种我们2020年开始推广,这几年瓜农种植户普遍反映,苏蜜518的产量高,比8424还要增产8%到10%,亩产一般3000公斤左右,市场的价格也比8424要高,很受种植户的欢迎。”而现场除了苏蜜518,“小糖丸”西瓜很受小朋友欢迎,“小糖丸”原名苏梦6号,西瓜个头不大,一只手足以拿起来,一人一颗刚刚好。
“这是叶黄素鸡蛋,吃了眼睛更亮。”在活动现场,新品种叶黄素鲜鸡蛋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驻足,省农科院质量安全所专家告诉记者,叶黄素经过蛋鸡的生物转化和富集,大大提高了其在人体的吸收性和安全性,特别适合需要长时间的用眼的学生和上班族。
在活动现场,省农科院和省淡水所科普团队向市民们分发了科普图书和文创周边。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殷悦告诉记者,该所创意推出“苏渔谣”品牌,手绘出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长江刀鱼等水彩画,向公众进行普及推广。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在现场向市民们介绍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通讯员 杨春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胡林 吕彦霖
摄影 戎毅晔
校对 李海慧